一、在军事上,19世纪初普鲁士制订的“速成兵制度”,使其在战时能迅速从平民中征调大批受过军事训练的士兵,为普鲁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后备兵员。
1807年,普鲁士因在反法战争中被拿破仑击败,被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
根据《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拥有的常备军不得超过四万二千人。普鲁士为打破这一军事限制,以沙恩霍斯特为首的军事改组委员会制定一套短期速成新兵的制度。即在不增加军队正式编制的条件下,对入伍新兵不断轮流进行短期训练,使实际上受过训练的官兵数额大增。这就是“速成兵制度”。
“速成兵制度”在保证建立强大战斗力军队的目标指引下,通过短期速成培训,对大批普鲁士男丁进行军事训练,在某种程度上行成“全民皆兵”的状况,并成为之后普鲁士的重要军事传统。
此项制度使得之后普鲁士士兵与平民的比例很高,高达1/32,而在奥地利是1/64,俄国是1/91,法国是1/140。
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双方参战各自的总兵力为:“普方63万人;奥方58.5万人。”普鲁士军队在武器装备已经领先奥地利军队的情况下,普军士兵数量与素质方面的优势,更加大了双方的差距,加快了奥地利的失败。
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虽然法国常备军较多,而且常备军士兵素质也不弱于普军士兵。但普鲁士在战争开始时动员了118.3万的士兵,后期总动员兵力达到145万。而法国在战争开始时仅能动员53.087万士兵,后期虽然也设法动员所有后备军,动员的兵力甚至超过198万。但是法军后备军的军事素质又比不上普鲁士,因为普鲁士实行“速成兵制度”,后备军都受过很好的军事训练。另外普军的大炮射程也比法军射程远,法军在武器装备不占优势的情况,战争初期军队人数上又处于劣势,自然难以成功。后来虽然法国动员的后备兵力超过普鲁士,但在质量上又比不上普鲁士,并且有战斗力的法国常备军在战争初期已被处于绝对优势的普军打垮,没啥战斗力的后备军自然难以挽回败局。
二、经济上,普鲁士在用军事手段进行德意志的统一之时,也开始在德意志地区在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关税同盟,用经济手段先把德意志地区统一起来,确立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经济领导地位,并把奥地利排除在外。
1818年,普鲁士为了克服其境内关卡林立,阻碍经济流通的情况,颁布了自由性的关税法则。在1828年以后,普鲁士开始有意识的利用关税一体化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即迫使那些被普鲁士包围着的小邦或属地都进入普鲁士关税体系中,并通过努力终于在1834年建立起德意志关税同盟。
普鲁士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受到德意志各邦的欢迎。汉诺威、奥尔登堡、不伦瑞克、黑森选帝侯国等德意志邦国都陆续加入。关税同盟从1828年初创到1842年基本形成,德意志39个邦国中已经有28个加入。
而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最大对手奥地利,则因国内“商业机构与经济界”害怕德意志工业家们的竞争,不愿放弃保护关税政策,这显然使得其在德意志各邦国不受欢迎,最终被排除在德意志关税同盟之外,脱离了德意志主体邦国的经济贸易圈。
通过建立关税同盟,普鲁士在经济上已经打败了奥地利,获得了在德意志地区的霸主地位,1866年的普奥战争只是普鲁士称霸德意志在政治上的收场而已。
三、普鲁士有远见地在国内兴建高密度的铁路网,不仅提高了经济发展速度,,也提高了战时军队调集速度,对普鲁士打败统一德意志的最大障碍——法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1870年,即普法战争爆发的这一年,“法国铁路长度为17924公里,而普鲁士的铁路长度已达到21471公里”,法国铁路不仅长度少于普鲁士,而且建设速度也低于普鲁士。
与普鲁士相比,由于法国的铁路运输能力落后,普法战争爆发后,它未能及时地调集兵力。1870年8月初,当毛奇率领的普鲁士军队越过边境时,“法国在边界上只能陈兵26.5万,而普鲁士在莱茵河已集中了50万兵力”。可见法国由于铁路运输的落后,导致动员速度的缓慢,进而更加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失败是必然的。
发布于:天津市